业绩连续4个季度大幅滑坡 这家公司打回原形?

8 月 24日, 2025 上午 8:32

Loading

8月21日,安利控股(AMWAY,6351,主板消费股)公布2025财政年上半年业绩,数据一出,市场顿时为之一震。半年净利仅剩1,564万令吉,和去年同期5,728万相比,骤跌逾七成;营收也萎缩至5.61亿令吉,按年下滑9.3%。如果再把视野拉长,和2022、2023年疫情高峰时期每年超过1.4亿净利的风光相比,如今的成绩单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
投资者心中不禁浮现一个疑问:这是安利控股打回原形,还是直销行业在疫后面临结构性挑战?

疫情时代的“高光时刻”

时间回到2020至2022年,那是一段所有直销公司都难忘的岁月。疫情让人们对保健、免疫、居家生活用品的需求急速膨胀,直销渠道因其“人传人”的特质反而更快渗透家庭圈子。安利控股的健康产品、空气净化机一度供不应求,营收突破15亿令吉,净利在2022年冲上7,688万令吉,比疫情前几乎翻倍。

安利控股业绩总览

然而,正如中国俗语所说,“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”。随着社会重启,消费者重回实体商店和电商平台,直销的优势逐渐被稀释。安利控股的财报曲线也随之陡然下坠:2023年仍有逾1.15亿令吉净利,但到2024年已回落至9,629万令吉,如今上半年仅剩1,564万令吉,全年盈利恐怕难免再创新低。

疫后失速:结构性挑战浮现

如果说业绩倒退只是“疫情红利退场”,那还情有可原。但细看数字,会发现更深层的问题。

首先,销售规模连年萎缩,2025上半年营收跌破6亿令吉大关,距离2022年的15亿令吉相差甚远,显示消费者不再迷信直销渠道。相比之下,零售药房连锁、网购平台却在稳步扩张。

其次,成本高企侵蚀盈利。安利控股在半年报中坦言,产品成本因通胀上扬,加上销售量下滑,导致毛利赚幅承压。换言之,即便营收维持,获利空间也不再宽裕。

再者,直销行业的“人口红利”已见顶。年轻一代更习惯通过电商获取健康产品,较少愿意通过传统“人脉推介”模式参与消费或加盟。这是直销模式的结构性隐忧,不单是安利控股独有。

AI横空出世:雪上加霜?

更值得关注的是,AI的崛起正加速这一趋势。过去直销依赖“熟人关系”建立信任,如今消费者透过AI驱动的电商推荐、比价工具与线上测评,更容易找到替代品牌,直销的说服力逐渐式微。

另一方面,电商平台借助AI精准投放广告、个性化推荐,覆盖效率远胜线下人脉。对年轻一代而言,开网店结合AI工具,可能比加入直销团队更具吸引力。这不仅削弱了安利控股产品的竞争力,也让招募与留住经销商变得困难。

换言之,AI并非安利控股业绩骤跌的直接元凶,但它让直销“失去优势”的过程大幅加速。如果安利控股不能主动拥抱AI,为经销商提供数码化工具和线上引流方案,它在新时代的立足点只会越来越弱。

投资者的抉择:价值回归还是守株待兔?

站在投资者角度,如今的安利控股显然已告别高增长时代。短短两年间,盈利回落到疫情前水准,甚至更低,说明“非常时期的非常业绩”已一去不复返。

然而,是否意味着公司完全失去价值?也未必。安利控股依然维持派息传统——今年上半年已宣布两轮股息,每次5仙,累计10仙,虽然远低于过去“动辄派40至45仙”的水平,但至少反映公司现金流尚算稳健。对长期寻求股息的投资者来说,安利控股仍有一定吸引力,只是周息率(DY)不再惊艳。

安利控股过往派息纪录

更关键的是,公司管理层已表态要强化“健康与保健”核心战略,投资于肠道健康、社区推广与数码化渠道。若能真正把产品与新时代消费习惯结合,或许能为直销模式注入新生命。但在AI 时代,这条转型之路难度不小。

结语:退潮后的真面目

一句话总结:安利控股如今的处境,不单是“打回原形”,更折射出直销行业在新时代的尴尬。疫情带来的繁荣如昙花一现,潮水退去后,留下的是真正的市场考验。AI的横空出世,更像一面“照妖镜”,让直销模式的弱点无所遁形。

投资者若看中其稳定派息,可以抱持“收息心态”长期持有;若期待高成长,恐怕需要另觅明珠。毕竟,市场从来不缺“风口上的猪”,但真正能逆风飞翔的,才是值得长期追随的企业。安利控股,或许正在努力寻找下一个风口。

安利控股年头至今股价走势

喜欢此文章?马上分享!

相关新闻

编辑精选好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