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业绩连续4个季度大幅滑坡 这家公司打回原形?
8 月 24日, 2025 上午 8:32
8月21日,安利控股(AMWAY,6351,主板消费股)公布2025财政年上半年业绩,数据一出,市场顿时为之一震。半年净利仅剩1,564万令吉,和去年同期5,728万相比,骤跌逾七成;营收也萎缩至5.61亿令吉,按年下滑9.3%。如果再把视野拉长,和2022、2023年疫情高峰时期每年超过1.4亿净利的风光相比,如今的成绩单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投资者心中不禁浮现一个疑问:这是安利控股打回原形,还是直销行业在疫后面临结构性挑战?
疫情时代的“高光时刻”
时间回到2020至2022年,那是一段所有直销公司都难忘的岁月。疫情让人们对保健、免疫、居家生活用品的需求急速膨胀,直销渠道因其“人传人”的特质反而更快渗透家庭圈子。安利控股的健康产品、空气净化机一度供不应求,营收突破15亿令吉,净利在2022年冲上7,688万令吉,比疫情前几乎翻倍。

安利控股业绩总览
然而,正如中国俗语所说,“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”。随着社会重启,消费者重回实体商店和电商平台,直销的优势逐渐被稀释。安利控股的财报曲线也随之陡然下坠:2023年仍有逾1.15亿令吉净利,但到2024年已回落至9,629万令吉,如今上半年仅剩1,564万令吉,全年盈利恐怕难免再创新低。
疫后失速:结构性挑战浮现
如果说业绩倒退只是“疫情红利退场”,那还情有可原。但细看数字,会发现更深层的问题。
首先,销售规模连年萎缩,2025上半年营收跌破6亿令吉大关,距离2022年的15亿令吉相差甚远,显示消费者不再迷信直销渠道。相比之下,零售药房连锁、网购平台却在稳步扩张。
其次,成本高企侵蚀盈利。安利控股在半年报中坦言,产品成本因通胀上扬,加上销售量下滑,导致毛利赚幅承压。换言之,即便营收维持,获利空间也不再宽裕。
再者,直销行业的“人口红利”已见顶。年轻一代更习惯通过电商获取健康产品,较少愿意通过传统“人脉推介”模式参与消费或加盟。这是直销模式的结构性隐忧,不单是安利控股独有。
AI横空出世:雪上加霜?
更值得关注的是,AI的崛起正加速这一趋势。过去直销依赖“熟人关系”建立信任,如今消费者透过AI驱动的电商推荐、比价工具与线上测评,更容易找到替代品牌,直销的说服力逐渐式微。
另一方面,电商平台借助AI精准投放广告、个性化推荐,覆盖效率远胜线下人脉。对年轻一代而言,开网店结合AI工具,可能比加入直销团队更具吸引力。这不仅削弱了安利控股产品的竞争力,也让招募与留住经销商变得困难。
换言之,AI并非安利控股业绩骤跌的直接元凶,但它让直销“失去优势”的过程大幅加速。如果安利控股不能主动拥抱AI,为经销商提供数码化工具和线上引流方案,它在新时代的立足点只会越来越弱。
投资者的抉择:价值回归还是守株待兔?
站在投资者角度,如今的安利控股显然已告别高增长时代。短短两年间,盈利回落到疫情前水准,甚至更低,说明“非常时期的非常业绩”已一去不复返。
然而,是否意味着公司完全失去价值?也未必。安利控股依然维持派息传统——今年上半年已宣布两轮股息,每次5仙,累计10仙,虽然远低于过去“动辄派40至45仙”的水平,但至少反映公司现金流尚算稳健。对长期寻求股息的投资者来说,安利控股仍有一定吸引力,只是周息率(DY)不再惊艳。

安利控股过往派息纪录
更关键的是,公司管理层已表态要强化“健康与保健”核心战略,投资于肠道健康、社区推广与数码化渠道。若能真正把产品与新时代消费习惯结合,或许能为直销模式注入新生命。但在AI 时代,这条转型之路难度不小。
结语:退潮后的真面目
一句话总结:安利控股如今的处境,不单是“打回原形”,更折射出直销行业在新时代的尴尬。疫情带来的繁荣如昙花一现,潮水退去后,留下的是真正的市场考验。AI的横空出世,更像一面“照妖镜”,让直销模式的弱点无所遁形。
投资者若看中其稳定派息,可以抱持“收息心态”长期持有;若期待高成长,恐怕需要另觅明珠。毕竟,市场从来不缺“风口上的猪”,但真正能逆风飞翔的,才是值得长期追随的企业。安利控股,或许正在努力寻找下一个风口。

安利控股年头至今股价走势
喜欢此文章?马上分享!
相关新闻
编辑精选好文
- 7天前
【理财算盘】债务危机从来就像一场拉锯战。借钱的人想拖,放款的人想收回,可一旦拖到资金链断裂,就没有赢家。 9月26日,联昌国际(CIMB,1023,主板金融股)、兴业银行(RHBBANK,1066,主板金融股)和马银行(MAYBANK,1155,主板金融股)“被动”成为Vantris能源的大股东,故事便从这里展开。
- 1星期前
【专题/特写】进入2025年最后一个季度(10月-12月),马股的气氛似乎比年初时轻快了许多。美国关税政策逐渐明朗,东盟股市整体也收复了年中一度失守的跌幅。虽然整体估值还称不上“便宜”,但马来西亚股市依然有它独特的卖点:丰厚股息。 总结来看,第4季的马股并不是“人人都能赚钱”的全面牛市,而是一个需要精挑细选的市场。整体股市上涨空间有限,却存在结构性的机会。
- 2星期前
【寻幽探股】在马股,谈到再生能源板块,几乎人人都会先想到Solarvest(SLVEST,0215,主板能源股)。它像是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,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。而在一旁的这家公司虽然同样深耕太阳能工程与建设,却没有获得同样的喝彩,为什么?
- 2星期前
【专题/特写】当新闻标题写着“马来西亚将在2029年拥有自己的火箭发射台”,不少人第一反应是:真的吗?这个国家向来以油棕园、石油气和电子制造业闻名,如今却把目光瞄准浩瀚太空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60年代美苏太空竞赛,只不过换了背景、换了角色。
- 2星期前
【财经猎人笔记】上周驱车前往霹雳丹绒马林了解KLK科技工业园后,老郑和阿杰对车子的课题意犹未尽,趁着周末得空,两人相约到雪兰莪的汽车展销会转转。 来到展销地点,展厅里人头攒动,新款电动车闪着冷冽金属光。阿杰一边拍照,一边笑说:“老郑,我们上周看到比亚迪(BYD)要在KLK科技工业园设厂了,以后这些车是不是要贴上‘Made in Malaysia’的标签?”
- 2星期前
【理财算盘】最近,默迪卡118大楼外墙出现了“Maybank”字样,消息一出就在社交媒体掀起一阵讨论。有人说,国家地标被银行招牌“占领”,破坏了建筑原有的象征意义;也有人认为,这座大楼本就是商业用途,主要承租户挂上自家招牌天经地义。马银行随即澄清,招牌安装是租约的一部分,银行并没有要拆除或“U转”的打算。
- 2星期前
【专题/特写】周一(9月22日)的媒体简报会上,大马邮政(POS,4634,主板交通与物流股)老外首席执行员布洛华(Charles Brewer)坦言,传统邮政业务的黄金年代已经远去。他同时提出3支箭更改公司的命运,却引来市场的冷嘲热讽。
- 3星期前
【专题/特写】在本地股市电讯股里,马电讯(TM,4863,主板电讯媒体股)的股息虽然不是非常有吸引力,但向来稳定派息。今天却传来一个值得大家推敲的的消息:马电讯可能即将在未来两年提高派息比率。理由是什么?为何是现在?